《论文提纲怎么写【3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如何把毕业论文做到重点突出呢?该页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论文提纲怎么写【3篇】,欢迎阅读。
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1
1.开题报告基本介绍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2.开题报告注意事项
一、题目要准确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框架要完整
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3.研究的理论基础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研究的步骤
8.论文提纲
3.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4.开题报告相关实例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2
关键词:语文 阅读 写作 听话 说话 地位
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在不同年龄段都要学习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里写道:“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目的和《大纲》都强调了“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但都没有明确阐述“读、写、听、说”之间的地位,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个问题: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到底谁更重要一些?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四者都一样,即读、写、听、说“同等重要”;二是按照排序习惯,“读”最重要,
“写”次之。“听”再次之,“说”为最次,即“重要递减”。如果按照这两种说法来指导教学实践的话,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强调“同等重要”,实际不能同等对待
如果说“读、写、听、说”在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里强调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实际教学和评估中应该同-等对待,可是我们的教学和评估现实却不能同等对待,失之偏颇,产生“同等重要”不能同等对待的现象。
1.教学不能同对待
假如强调“读、写、听、说”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就应在教学中同等对待,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只偏重于“听、读、写”,而忽视了“说话”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不可否认,“读、写、听、说”都是语文的教学内容,这四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语文培养的目的。如果按照“同等重要”的说法,那么应该在教学组织上和实际训练上,都应该同等对待,使学生获得均衡的发展。可是我们的教学事实恰恰不能同等对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
“说”的多,或者说是学生“听”的多。一节课下来,只听老师讲呀讲,口干舌燥,学生听呀听,昏昏欲睡。无论是在课堂上听课,还是课外辅导,只听老师“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学生只有听的权力,唯有不听不明白,所以才有
“填鸭式”、“满堂贯”的不满;二是“读”的多。无论哪位语文教师上课,都会自己读、或学生朗读、或默读、或精读等。总之,读的很多;三是“写”的多。笔记要写、日记要写、作文要写、作业要写、考试要写等等,总是不停地写,好像语文能力就是写出来的;四是“说”的少。在课堂上,除了老师提问和讨论外,学生很少有机会说话。在师生谈心时,也是教师的道理一大堆,学生唯有不停的点头表示赞同,说话的机会却很少。总之,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正式场合获得“说话”的机会少得可怜。从教学现象来看,虽然强调“读、写、听、说”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同等对待,降低了“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2.评估不能同对待
假如强调“读、写、听、说”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实际的考核评估中应该同等对待,但事实上不能同等对待,只偏重于“读”和“写”,而忽视了“听”和“说”能力的考核。
众所周知,语文能力的考核方式,从古到今,都只是用一份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让考生在“阅读”时“写”上答案。答对的越多,得分越高,就说明语文能力越强。考试的内容由汉字注拼音、拼音注汉字、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问答题、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等组成。但无论考什么样的内容,考生都只能用“读”和“写”的能力来完成考核,根本用不着“听”和“说”。由此,从小学生变成大学生是靠“读”和“写”来实现的。“听”和“说”全都不考核,这说明“听”和“说”的能力并不重要。在这种考核评估方式的指挥下,语文教学只能重视
“读”和“写”,“听”和“说”弃之而不顾,更无视
“说话”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
3.《大纲》不能同等对待
假如“读、写、听、说”在语文教学中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大纲》里就应该明文规定。我们来看看《大纲》是怎样规定的,《大纲》中“教学目的”里写道:“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突出的是“阅读”;《大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顺序标注,其中“阅读”的要求有8条,“写作”的要求有6条,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有9条之多,而“口语交际”的要求只有4条,这些都说明重视的是“阅读”和“写作”。《大纲》里“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只字不提对“说”的重视。《大纲》里的“教学评估”虽然写到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但没有对“口试”作硬性的规定,所以在实际的评估中我们只重视“笔试”,从而忽视了“口试”中“说”的能力的评估。《大纲》的附录一、附录二中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强调的也是“阅读”。由此可以看出《大纲》对
“读、写、听、说”也不能同等对待,很轻视“说话”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强调“重要递减”,不符语言规律
如果说“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是按照这一顺序递减的话,那么只符合上述重“阅读”、“写作”,轻
“听话”和“说话”能力培养的教学现象。但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令人心情沉重,培养出来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违语文教学的初衷。
1.强调“重要递减”,不符生活实际
“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假如是递减的话,那么我们只能注重“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轻视“听话”和“说话”,尤其轻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导致“说话”时语无伦次的尴尬。
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说话”更重要一些,也更为普遍,一般人“说话”的机会和时间要高于“阅读”和“写作”。平常见面时相互问候一下,也用不着“读”和“写”;在谈判时也是通过双方“说”一致后才“写”成相互承认的文件;在法庭上辩论时也是通过“说”才能澄清事实,主张权利。最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林润惠在《我们的高中生为啥不会说话了?》一文中感慨:在招生面试时,令人失望的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高中生好像不会说话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口头表达能力差。面试所提的几个问题,给考生回答的时间是8分钟,不少学生只用了三四分钟便结束,最短的仅用了几十秒。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表达不能展开,偏离主题,三言两语便草草完事。本人也遇到一些中技生在面试时回答问题的窘境:问:你是××地方的人吗?答:是。问: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答:我是……,哦,我叫×××,然后……然后……然后……不能“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还有我们的国宝级运动员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面对镜头时只会说一声“感谢妈妈”,别的话都不会说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按照“读、写、听、说”重要性递减来培养学生,结果都不会说话了,至少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与日常生活不相符,有违语文教学的初衷,这也是不
注重“说话”能力培养的结果。
2.强调“重要递减”,不符语言规律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是人们进行表述、传递信息的物质存在形式,是描述事实、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的作用是用来表达情感态度的,而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口头语言,也就是“说话”。即使是书面语言,也只是用文字符号经过加工记录人们“说”出来的内容,以供后人“阅读”。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来看,也是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语言,即口头语言为“语”,书面语言为“文”。又有学者进一步论述:“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这些都说明语言的发展是先“语”后“文”,既然“语”的产生和发展在先,是“第一性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语”的现象既重要又普遍,在某些程度上要比“读”和“写”重要和普遍,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语”的地位。可是我们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语”的训练和“说”的能力培养呢?而非要强调“阅读”和“写作”,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哑巴”汉语,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强调“重要递减”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三、读、写、听、说的关系
“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目的的总体要求,看起来都很重要,但细细分析一下,又不完全相同。实际上“读、听”只是“说”的信息来源,而不是目的。“写”和“说”都是表达的形式,甚至“写”也是“说”的形式,虽然通过“写”的训练可以促进“说”,但不能完全代表“说”的能力,“说”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更加重视,应该提高“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1.“读”和“听”是“说”的信息来源
“读”和“听”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以便充实“说”的内容,促进更好地“说”。“读”是阅读文章,注重的是“看”和“记”,然后才能想“说”。在语文教学中就是看课文和文章,课文也好,文章也罢,这些内容都是别人写好的,说白了,就是看别人“说”的话。有心的人会对内容进行思考或提出疑问,或加以运用,有能力的人才会欣赏。从这里可以看出,“阅读”的对象是别人“说”好的话,“阅读”的目的是了解别人怎样“说话”,“说”的是什么。“听”是听别人的“说话”,无论在课内“听”还是在课外“听”,无论是“昕”报告,还是“听”演讲,“听”的对象也是别人“说”出的话,其目的也是获得信息,“听”别人是怎样“说话”的或是“说”的是什么。就此而言,这里的“读”和“听”,实际上都是“说”的另一种形式,“说话”才是人类交际的最直接的形式,所以“说话”能力的培养要比“阅读”和“写作”更为重要一些。至少同等重要,其地位也应该更高一些。
2.“写”是“说”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写”是“写作”文章,或者是一个人要“说”的话。“写”和“说”两者关系密切。首先在目的上都是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写”和“说”同样要思考;其次在内容上“写”出来的实际上就是要“说”的,只有能够“说”的好,才能“写”的好,只有“说”的好才能更令人佩服。例如:《李肇星义正词严驳“铁嘴”》里李肇星“说”得“铁嘴”哑口无言,世界为之感动。再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里“我”“说”的那位刁钻傲慢的法国教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再其次在形式上“写”是用文字符号来表达感情,“说”是用声音和神态来表达态度。有些语言没有文字,只有口语,没办法“写”,只能够“说”;第四在研究语言时应以口语为主,当书面语与口语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一般应以口语为准。这些都说明了“口语是第一性的”,即“说”是第一位的,“写”在某些程度上是把要“说”的内容用文字符号表现出来,在这里的“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形式,是“第二性的”。训练“写”的目的是为了“说”的更好,不能代替“说”,所以更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写”的训练,而忽视了“说”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强调“说话”训练的重要性,不能说把它放在第一位,至少也应该提高“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综上所述,无论是日常生活需要,还是语言发展规律,我们都应该把“说话”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把“说话”能力的培养列在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中,提高“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重视“说话”教学,加强平时训练,通过十几年的磨练,以便培养出会“说话”的人。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钱威,徐越化,语言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林润惠我们的高中生为啥不会说话了广州日报C1版,2010-4-21
论文提纲怎么写 篇3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和学校的老师逐渐形成了对中年记“观察作文”的认同,于是,“观察作文的模式”逐渐在全校范围内推开了。1993年以后,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按 照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我发现,我经过几年思考后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很贴近了大纲和教材要求的。这套教材在阅读教学的要求上,更加强调了“观察认识事物和学习体会表达方法”——读和写相结合的思想,比较突出。而我所研究的“系列化训练目标”,正好跟大纲要求的“学习体会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相贴近。
在中年级,教材在编写安排上,突出了“观察、说、写”的思路,强调:先观察,再写作;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么写。
这样的思想和教材编排,我们使用起来,便比较得心应手了。
因此,到了九五年,我们开始使用三年级教材的时候,作文教学马上“轻装上阵”了。市教委小学教研室王主任对我们的做法比较赞同。� 她要我们在全市的教材辅导会议上,承担作文研讨课。
准备作文课跟准备阅读课不一样。准备阅读课,可以认真地理解教材、设计教学,重难点全部可以预先进行设计安排。但作文课,主要是使学生有的可写,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说得好、写的好。 当时,我们学校安排的是一位90年毕业的男性张老师教实验教材。他作文素养很不错,但是没什么经验。好在,他从实习开始,就接触了我的观察作文的思想和实践。我们就安排他承担了这节作文教学研究课的任务。
我们从五册教材中选取了“写一种静物(玩具、文具、用具)”这次作文。怎样才能使学生学的高兴一些、使他们愿意说、有的可说、说得比较好呢?在设计作文内容时,我们冒着风险将教材作了一下改动(在那时,改动教材,可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教材要求的题材范围作了进一步的限定——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
然后,按照准备玩具、观察、玩玩具、口头介绍玩具的样子和玩法,最后写下来。 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观察和说写),王主任要求:针对学生观察和认识的实际,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也就是说:老师预设的时候,不作具体的要指导哪一点的“设计”,想象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老师提前思考一下对策,然后,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或集中、或个别的指导。
这下,可难为了这位张老师:过去,他跟我学讲作文的时候,观察作文,也主要是老师按环节进行——指导什么、怎么知道,老师提前都可以设计好;现在,老师都不可以设计出来,只有大的思路,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入手,这不是挑战么?我们准备了好多的问题,也设想了好多种问题解决措施。但是,到讲课前,老师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