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纲(优秀9篇)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想要拿出一篇响当当的论文,写好提纲也是非常重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论文提纲(优秀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论文大纲范文样本 篇1

方法介绍在学术论文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科学研究不仅仅看重结论,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更看重的是研究过程。因为其他研究人员只有知道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才能对一项研究的科学性进行评判,因此,在报告中必须明确地说明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方法介绍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研究设计的说明。对研究设计的说明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➀ 对研究方式进行说明,包括对研究中使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的说明,即说明是使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和二次数据分析中的哪一种来收集资料的;又采用了何种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➁ 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包括对研究对象总体和总体的构成情况进行说明;对具体研究的样本进行说明。对于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二次数据分析要详细介绍具体抽样方法、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

➂ 对研究变量进行说明,包括说明研究变量的类型;研究变量的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研究变量的测量指标;研究变量的测量方式和程序。

第二,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说明。资料收集的说明就是具体介绍资料收集的过程,包括样本的具体选取过程,资料收集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这一部分中要特别注意说明研究设计中没考虑到,但在具体收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资料分析的说明就是具体介绍资料分析的过程,包括对资料的处理、整理及分析的过程。特别要说明实际采用的定性的和统计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还需要说明所使用的统计软件以及计算机机型等。

第三,研究质量和局限性的说明。对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的说明,包括对研究方式、样本、资料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质量进行评估。特别是要指出研究设计上的局限性,具体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研究结论的限制条件,以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论文大纲范文样本 篇2

所谓抽样设计,就是依据调查目的,在给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条件下,在从一定总体中抽取样本资料以前,预先确定抽样程序和方案,在保证所抽取的样本有充分代表性的前提下,力求取得最经济、最有效的结果。

一、调查目的

1.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消费与自身条件之间的联系”及冲突;

2.调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合理规划性、理性且成熟性;

3.调查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和主要消费项目及消费心态及各人心目中理想的消费状况。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

1、目标总体和调查总体

目标总体指所有西安市的大学生。

调查总体为根据西安市的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形成的抽样框。

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两大部分,问题大致包括:月消费额及消费项目、消费方式、购物态度和理念以及消费的自我满意度等。

3.选择调研方法

入室调查法

三、抽样调查设计

第一步:确定抽样方法

调查决定采用多阶段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调查的最小单元为大学生。决定调查的各个阶段为学校、寝室、学生,在寝室利用随机数表抽取学生。

第二步:确定样本量及各阶段样本量的配置

按简单随机抽样时,在置信度为t=95%时,绝对误差为△P=5%,取方差大到最大的比例,则全市的样本量应为:

n0=t2*P*Q/△P2≈22**(人)

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回答的概率为a=90%,因此调整样本量为:

n1=n0/a=400/≈445(人)

由于多阶段抽样的效率比简单随机抽样的效率低,取设计效应deff=,则全市范围内应调查的样本学生为:

n2=n0*deff=445*(人)

(注:设计效应为某个特定抽样设计的估计量方差v(θ)与相同样本量(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的估计量方差vsrs(θ)之比。)

各阶段的配置分别为:

初级单元:10个学校

二级单元:150个寝室,每个学校抽25个寝室

三级单元:600个学生,每个寝室抽4名学生

第三步:抽样过程以全西安市的在读大学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第一阶段,先以西安市的每个高等院校为初级单元。按不等概(即每个初级单元被抽取概率不等,大单位被抽中的机率大)的PPS抽样(抽取率与单位大小成比例的多阶段抽样,即按学校的人数确定相应的抽样比率)从中抽取6个学校。

第二阶段,在每个被抽中的学校中,将全校所有的寝室依次进行编号,赋予每个寝室一个与编号一样的代码;根据所有的寝室数除以样本量25,确定抽样间距;然后对代码进行随机起点的等距抽样,则被抽中的寝室为样本寝室。

第三阶段,分别在每个样本寝室中,按随机二维数列表抽取4名学生(若寝室的人数不足,就从下一个寝室补充完整)。

四、抽样调查结果。

论文提纲 篇3

thesis statement: the method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are discussed from two perspectives. first, it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second, seven practical translating ways and skills are elabora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keeping the flavor of the english idioms as well as catering for chinese readers.

1. introduction

1.1 the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idioms

1.2 the sources of english idioms

1.3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sis

2. the categories i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2.1 the translation of corresponding idioms

2.1.1 word-equivalence

2.1.2 word-amplification

2.2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al corresponding idioms

3. seven practical translating ways of english idioms

3.1

3.2

4. conclusion

4.1 restatement of the main idea

4.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4.3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of e-c translation

5. bibliography

[1] fu shaohua付少华。2003.习语的文化特征[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3:25-30.

[2] he huigang何慧刚。2004.英汉习语翻译与文化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

居中,四号,宋体,加粗

居中,四号,times new roman, 加粗

小四,times new roman

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n,以下同此要求

论文提纲 篇4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

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提纲拟定原则

论文提纲 篇5

关键词一:写作文体。2007年大纲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不再提过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论述”包括“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提“论述类”而不再提“记叙文”、“议论文”,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仍是简单的“记叙”某件事、某个人,而应有一定的“论”的成分,也就是“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实用类”文章指新闻、通讯、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章虽然不一定作为高考文体,但高中生要会写,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文体的用处很大。“文学类”文章主要指散文、杂文、微型小说、小戏剧、报告文学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大纲在写作发展等级要求里对“深刻”的要求增加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显示对文章本身功能的重视。文章并非是自己写给自己和老师看的,文章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文章的观点要能对他人具有启发作用,能激浊扬清,促使社会进步。在“丰富”的要求里增加了“论据充实”,显示了对高中生写议论文的明确要求。近几年由于作文“文体不限”,许多考生大写散文或记叙文,议论文有所弱化,看来要引起注意。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新大纲规定作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平时不注意书写正确的考生需要格外注意了。

关键词二:探究能力。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2007年大纲在2006年大纲的基础上,由五种能力增加了一种“探究”而成为六种能力,跟新课程要求接轨。2007年大纲将“鉴赏评价”与“表达应用”的位置作了互换,“鉴赏评价”在前,“表达应用”在后,先阅读,后表达,更符合认知规律。

关键词三:现代文阅读。2007年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现代文阅读”在必考部分要求阅读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在选考部分要求阅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而06年大纲笼统地要求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样安排必然会体现在将来高考命题上。新大纲在必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还删去了“鉴赏评价”,而在选考的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部分提出了“鉴赏评价”的要求。

关键词四:古代诗文阅读。2007年新大纲将“名句名篇”安排进“阅读古诗文”部分,因为“名句名篇”是中国古代的名句名篇,这样安排,范围更加明确。而且,不再提出“识记文学常识”的要求,这就意味着“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外国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不再纳入考试命题要求。这样处理,比较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往考“文学常识”,往往比较多地脱离了教材的实际,也超出了中学生阅读的实际范围,加重了考生记忆的负担。

关键词五: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新大纲将2006年大纲“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应用”,这样改动使表述更为准确。事实上,高考试卷语言文字只考应用,不考知识。2006大纲的要求是“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2007大纲改为“正确、准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除此之外,新高考大纲对识记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见字”的限制,“常见字”的范围一般在3500字左右,范围大大缩小。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也就意味着不考古代汉语中的那些字词。读准“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的字音”是为了准确地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和交流。常见的修辞手法要求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其中,反复是新加进去的。

关键词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生应当阅读一定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这些名著不一定都选入教材,但作为规定阅读对象,选考命题时就有可能就这些名著出题。这样处理,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读些好书,令他们终身有益。

论文大纲 篇6

【论文关键词】《钦定宪法大纲》 宪政的平衡性 政治博弈 妥协 论文论文摘要: 《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是清末政治博弈的结果,是行将灭亡的清政府在所谓“预备立宪”期间颁布的一个法律性文件,它反映了民主宪政的时代潮流,其所构建的宪法框架以及所体现的宪法精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宪政事实上是一种由宪法架构的平衡机制及其所达成的平衡状态,它是使各种宪政主体或宪政力量有序化、平衡存在的制度措施及其状态。”…宪政的产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成熟的宪政,是使利益集团、政治力量等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即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这部宪法性文件从颁布之日起就不断遭到诸多批评和指责。笔者认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正是行将灭亡的清政府各种利益集团为达成某种均衡机制而进行的政治博弈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主宪政的时代潮流。因为,“宪政的根本目标应是实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平衡。协调即平衡。”其核心理念是不断在权利与权力、权力与权力、权利与义务之间实现平衡,使权利与权力、权力与权力、权利与义务协调发展。 一、《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做出的妥协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在迫不得已的情势下,为能继续维持其统治而采取的举措。《钦定宪法大纲》的产生体现了清末社会各方政治势力的斗争,是清政府在不同利益要求之间进行平衡而做出的妥协。 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这种结局给中国朝野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以小克大,以亚挫欧,赫然违历史之公例,非以立宪不立宪之义解释之,殆为无因之果”,基于这种认识,立宪呼声高涨。清政府意识到变法是唯一出路,由此萌发效法日本立宪的念头。如果说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那么日俄战争的结果则是清政府立宪的催化剂。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深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派别分化日见明显。一是以胡思敬、刘汝骥、升允等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实行君主立宪是“限君权而速其祸”、“败坏国家”_4J,因此坚决反对中国在任何时候实行西方式的立宪政体。二是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亲贵大臣, 他们或出于消弭革命、或出于富国强兵、或出于争权夺利的目的,都奏请清廷实行君主立宪。 清廷入主中原以来,汉族地方督抚与清廷之间彼此猜忌,多次发生对抗行为,矛盾不断加深并表面化,地方督抚在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向清廷施加压力,要求实行立宪,以乘机夺取更大的权力。 在朝野立宪派的要求下,清廷派遣大臣巡游日本、欧洲等国,考察它们的宪政实况并学习立宪理论,以决定中国是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通过这样的渠道,他们将海外考察所得与其自身原有的政治利益和政治意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传统绝对主义色彩极为浓厚的君主立宪主义的意识形态。”他们归国后“皆痛陈中国不立宪之害,及立宪后之利”,声称“保邦致治,非此末由”,其出发点主要在于延长和强化已经濒临危机的清王朝的绝对支配权这一政治意图和政治利益。 统治阶级内部各方政治势力的立宪论争,其力量此消彼长,由于形势所趋、力量弱小,反对派最终被博弈出局,但也不是最终的输家,毕竟保留下来的君主制也是其竭力维护的。除了官僚立宪派的积极吁请,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大力宣传和鼓吹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或四处游说官僚立宪派中的实权人物,或编著相关立宪书籍到处散发,或在报刊鼓吹立宪主张,从而传播了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启蒙教育了国民,扩大了立宪主张的影响,为预备立宪的出台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日俄战争结束,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党在和立宪派的较量中,主张民主共和制,认为“顺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权不可”,为实现民权,就要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一次又一次向满清统治发起冲击,对清政府生存构成直接威胁。严峻的革命形势使清政府十分恐惧,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客观上加快了清政府的立宪进程。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统治阶级内部出于政治统治自救的目的, 最终确立了预备立宪的基本国策,国家从此进入了预备立宪时期,中国也由此启动了制宪活动的进程。清末的预备立宪是发生在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的政治互动过程,《钦定宪法大纲》的制定及其所确定的权力分配方式,是这三方博弈的结果。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围绕着国家核心政治制度的构建,在唇枪舌剑和刀光剑影的较量中,互争雄长,其势力的较量和消长最终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而《钦定宪法大纲》无疑是政治新走向的前奏。 《钦定宪法大纲》为各方政治势力初次分配政治权力建立了框架,该框架未必反映了清政府的真实意图,与立宪派的要求也相去甚远,更为革命派所不容,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清政府迫于形势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同时又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二从宪政平衡性的根本实现形式分析《钦定宪法大纲》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平衡是宪政平衡性的根本实现形式。它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权利与权力的平衡;(2)权力与权力的平衡;(3)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钦定宪法大纲》有二十三条,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正文“君上大权”,后半部分是“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权力与权利的平衡 《钦定宪法大纲》限制了皇帝的权力,也确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试图实现权力和权利的一定程度的平衡。“君上大权”部分概括地列举了君上的权利、特权和权力。“君上大权”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即“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也正是这两条在历史上受到猛烈抨击。但《钦定宪法大纲》也对君主以往漫无边际的权力作了一些限制。首先,君主要受宪法的限制。这里的君权实质上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封建的君权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作为正统的、支配的意识形态儒教学说中的“天子思想”强调“君权神(天)授”,作为天子的皇帝是奉“天”之“命”,代替“天”来治理民众,从而拥有绝对的权威。君权一旦被宪法列举并明确加以记载,就意味着君权由“神授”转化为“人授”,君主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必然减缩。在《钦定宪法大纲》的前言中也有“上自朝廷,下自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的规定。其次君主在行使统治大权时要受到国家机关的制约。皇帝虽然拥有颁行法律、召集及解散议院、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统率海陆军、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等各种大权,但也必须遵守宪法条文。 “附臣民权利义务”部分确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给予人民的权利很少,并且作为附件的形式出现,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明文列举了臣民的自由和权利。《钦定宪法大纲》的权利条款,共计六条,涉及了公民最重要的自由与权利。第二条是臣民的基本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准其自由”。这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意义,尤其是结社自由。 儒家讲“君子不党”,作为君子秉公无私的一项道德原则要求,法家则从根本上禁止任何人结成任何形式的社团。第四条“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所呈诉之案件”和第五条“臣民专受法律所定之审制衙门之审制”,明确地赋予民众以诉讼权和确定了司法独立原则,并且法官是无权拒绝诉讼的。这一权利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时对中国民众却是第一次。第六条财产权条款,“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以保障私有财产,近似地反映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资产阶级宪法的核心内容。 《钦定宪法大纲》对臣民权利的规定很狭窄,臣民的自由权利微不足道并缺乏有效保障。君权和民权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平衡。 (二)权力与权力的平衡 在“君上大权”中,从表面上看,这些条文都在规定君上的大权,实际上每一条都只把皇帝视为针对该领域的诸权力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机构或人员。 条文所规范的正是皇权与其他机构或人员之间的关系。这些条款把权力无限的专制君主变成了权力有限的立宪君主,皇帝在行使统治权力时还要受到议院、内阁和司法机关的制约。比如第三条关于“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皇帝享有钦定颁布法律几发交议案之权,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但皇帝批准的前提却是,法律已由议院议决。这里规定立法主体是“议院议决”,皇帝的权力是“批准颁发”,两者权限分明;再如第十条总揽司法权规定:“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这里规定司法权的主体是“审判衙门”,而非皇帝;又如第十 一条命令规定:“惟已定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皇帝无权“废止”议院通过的法律,实际上这是对“朕即法律”专制皇权的否定。 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与权力平衡的主导方式。在现代宪政国家中,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是实行横向分权。最典型的是美国宪法所确认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第二,是实行纵向分权。最典型的是联邦制。所谓分权制衡,就是指把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交给三个法律地位相互平行、互不隶属、互相独立的国家机关分别执行,在此基础上,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都可运用由本方行使的有关权力对其他两方行使权力的活动做出某种制约,互相牵制,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格局,从而实现权力之间的平衡。 (三)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权利与义务是紧密相连的。 权利的存在以义务的同时存在为前提。“宪政制度下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大体上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第一,法律设定权利的同时创设相应的义务,使义务具有法定性,同时使权利与义务具有同构性,在规范的层面上禁止只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或者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现象的存在。第二,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实现权利、义务的普遍化。在一般的意义上,除了前述对特殊群体赋予特权进行特别保护外,法律应以普遍的、不特定的、可辨认的个体作为主体来配置权利、义务,使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的价值。这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权利义务主体之间实现的宏观平衡。第三,通过制定公正、有效的程序追究违背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使相应权利得到补偿。” 在“君上大权”中,只强调君主的权力而未提及其义务。“附臣民权利义务”部分则在最后三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义务:“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旧输纳。”“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这些条文使义务具有了法定性,但所提及的义务既狭窄又不甚具体,其中关于税收就占了两条。因此,还谈不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看,基本上是1889年日本明治宪法的翻版。“精研宪法的韩大元教授通过比较日本明治宪法和《钦定宪法大纲》的文本,指出二者相同的条文占34.8%,相似的条文占56.5%,不同的部分占8.7%,相同和相似的加在一起,达91.3%0”清政府在当时众多的立宪国家中选择《日本帝国宪法》作为蓝本,以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作为“仿行宪政”的模式,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是“日本立宪所采用的君权主义色彩浓厚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与英国式的国王临朝而不理政,政权归于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的虚君制君主立宪制度比较,显然更适合清政府力图消弭革命和拉拢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政治要求。”与日本宪法所赋予天皇的权力相比,清朝皇帝的权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反映出清廷当局唯恐失去权力根基的恐惧,在这方面远超过日本明治宪法。尽管宪法在中国的引入从一开始就与富国强兵、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但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西方法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各方政治势力的博弈,形成的《钦定宪法大纲》独特内容,无论从当时的时代潮流、政治环境,还是内容的字面文本来看,都表明:清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通过立宪来平衡各方利益集团的势力和平息民愤,但又不甘于因此削弱传统的封建专制权力,才造就了近百年来这一颇受争议的《钦定宪法大纲》

论文大纲 篇7

我总会想左 因为写的过程是对一天的课程的回味。无穷无尽!也是整理总结我今天究竟学到了什么悟出什么道理。那么我会发现我的每一天都是在进步。也会想为什么要总结大纲而且昨天总结了今天还要总结。那么我会发现昨天过后我思路更清晰了,又深刻了一层在昨天的基础上这样一个月以后我们的大纲显而易见。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比戏更精彩。同样的会想为什么让我们去找那些资料。过程会让我了解对手是怎样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么。正像您说过的万事万物有原有因。

一个好的习惯造就一个好的性格,一个好的性格决定一个人都命运。相信我的习惯正在养成。从开始的原则性的完成作业。到现在真心的期待记录每一次心得过程。说不出的滋味。怎么那么耐人寻味呢!昨天一个朋友问我怎么不去偷菜了。我居然忘记玩了。突然发现我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体现个人价值迫在眉睫!左主任您真厉害!现在您让我玩我都不玩。我找到比那更好的东西。您也不说不让我们玩了但是我却从心里的不想玩。这是为什么呢!很有意思。很奇妙!不能说您改变了我的一生可以说改变了我的现在和将来。而将来到底什么程度还不好说没办法形容。

论文提纲 篇8

本科数学毕业论文提纲摘 要:目前,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来看,汇率的变动越来越不确定,这就需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本文从政府行为、市场调节、金融运作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对冲人民币升值的机制和机理,以期能以灵活适度的政策措施配合汇率政策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国际上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议论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随着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坚定立场而逐渐淡去,但是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2003年11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所出口的服装、纺织品、彩电实施配额控制和征收反倾销税的进口限制措施,这是美国政府看到人民币升值无望后采用的非汇率手段打击中国的出口,来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同时在国内也有升值的压力,中国多年来的贸易顺差和巨额资本流入使我们的外汇储备突破了4000亿美元。但是,人民币汇率目前必须保持稳定,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国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人民币升值将导致疯狂的投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是灾难性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更是深刻的指出:人民币升值将带来八大弊端,加重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降,造成就业率下降,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货币政策失控等等,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目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明智之举。但是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实务对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化解之道,积极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在理论上分析在人民币升值的状态下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讨如何削减人民币升值给贸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必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只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一、本币汇率升值的经济学分析

汇率,又称汇价,表示的是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价。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互换关系。汇率的标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标价法,它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无论哪种标价方法,本币的对外升值都是对于以前而言,现在能用较少的本币兑换较多的外币,从而影响着两国商品的价格对比关系。一般说来,本币汇率升高,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因为在本币汇率高的情况下,进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支付本币;出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收入本币,这有利于进口商,不利于出口商。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本币汇率高,相对于外币而言意味着,本币标示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设备等等价格就高,因而投资在东道国的企业的经营成本、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都会上升,在同样的收入前提下,收益就少,就不利于吸引外资。同样,本币的汇率的上升也就是外国货币的贬值,在外国的投资成本随之下降,使向国外投资变得更经济,促进本国国内的资本转向国外投资,而投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提,投资的减少也就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提升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本币的升值为外资的进入设置了羁绊。这样,汇率的高低就归结到一点,能否更充分地利用本国资源,赢得更多的国民产出,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争取有利的汇率条件。因而说汇率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要素,本币汇率的高低,关系着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即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关系资本流动,不仅对直接投资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汇率的变动能诱发大批短期资本进行套利活动,冲击正常的经济生活。在本币升值的状况下,对本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入产生很大的冲击,1985年日本迫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压力,签订了《广场协定》,使日元的汇价飙升了三倍,结果贸易形势发生急转,大批资本为压缩成本也跨出国门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固然攫取了可观的投资利润,但也影响了国内的就业水平和发展后劲,埋下了后期经济发展的隐患,可以这样说,日元升值是日本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对进口商进行限制,对出口商进行补偿,限制或补偿的办法有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二、政府行为对本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政府为了削弱汇率变动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主要有关税、出口退税、配额等。关税和出口退税是政府运用税收的办法调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关税就是对进口商品课税,向外国物品征收,提高了国外商品的销售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对它的需求,所以提高关税是对进口商的限制。出口退税补贴是政府对出口企业进行税金返还,是对出口商的一种补偿,提高出口退税率,实质上相当于本币贬值,这是用国内的货币补贴国外消费者,用来对冲本币名义上对外升值而形成的对出口的冲击。这表明:本币汇率变动(升值),对出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出口退税补偿,对进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关税进行抵消。进一步说,本币升值的效应能够通过提高有效出口退税率来抵消,也能够通过提高关税抵消。但是采取关税或补贴两种手段各有其特点,效应是不同的。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刺激国内产出,补贴要优于关税,因为关税加大了进口消费成本,却无助于对国内贸易部门的产出。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减少进口或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么关税的代价最小,而补贴较为不利,原因在于关税能同时起到进口消费品和增加国内生产的双重作用,这比补贴仅能增加国内外向型产出的单一作用更为有效。简单地说,可 另外,两者作用的后果也不一致,关税限制了国内消费者需求,国外生产者亦支付了更高的进入成本,约束了国际间比较成本优势的发挥,对整个社会而言,只会引起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普遍提高关税这个效果是应当防止的。而且,一国关税的提高,往往会遭致贸易伙伴国报复性关税反击,造成“双输”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通常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依赖性强,进口弹性差,提高关税只会加重国内消费的负担,自身的福利损失更大些。出口退税补贴的实施要有政府财力做为保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出口退税补贴 另外,出口退税补贴的多少,即出口退税率的确定,还要考虑外汇紧缺程度,如果外汇短缺、储备不足时,提高出口退税率,能够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增加创汇;反之,就有条件订得低些。

以上两种措施是政府在改变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施加影响,政府还可以通过配额在进口商品数量上直接控制,来抵消由于本币升值使得进口商品成本低,进口商品有条件降价而形成的对国内生产厂商的冲击。配额的使用有一个特点:弹性较差,进口配额上升会受到贸易国伙伴的欢迎,但下降就会招致强烈的抗议,因为配额的数量是透明的,贸易伙伴按照原本配额设定产品数量组织生产进行供给,配额减少后,进口数量遭到强制压缩,无疑会使其生产能力闲置,形成投资浪费、加大失业。所以,配额增加容易减少难。

综上所述,政府在对本币升值进行政策抵消时就可以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即关税调整、出口退税率和配额。假设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我们能否还用这几种措施进行抵消呢?首先,从关税上讲,加入WTO后,我国郑重承诺大幅降低整体关税水平,再次提升关税水平势必影响大国的诚信和形象,配额也是如此,只能是一个逐步扩大、放松,乃至取消的趋势。从出口退税上来讲,出口退税率调整确实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直接,中国出口企业对税收成本的增减非常敏感。1999年在东南亚国家货币相继贬值的浪潮中,我国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坚挺,事实上是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外贸部门的出口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于是将出口退税率平均由6%提高到15%,政策效果显著,当年出口额为1949亿美元,到2002年底增加到325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8.6%。据有关专家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上调一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增加4.9个百分点,出口退税对本币升值的作用可见一斑。但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扩张的财政政策已形成巨额赤字,财政状况比较薄弱,出口退税的拖欠问题越来越严重。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下调了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降低了3%左右。毫无疑问,动用出口退税政策来冲销本币升值必须有充足的财力作后盾,况且近几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由短缺变为盈余,迫切需要外汇的压力变小,政府不愿在出口退税上再做文章。

三、市场自我调节对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市场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是指在本币升值后,影响了出口商的经营行为,进而改变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带来物价的全方位下跌,进而又为出口改善了贸易条件,市场自身的力量使本币升值后尽可能回落。这一机理作用过程如下:本币的汇率升值,首先影响到进出口价格,使得进口价格降低,出口价格上升。出口价格上升,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会很快丧失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这一点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进口商品价格下跌,排斥了本国商品供给,使得本国商品生产萎缩,丧失出口能力,使进出口失衡,这一点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也产生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往往是传统的日用品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低,他们之间的产品出口替代性强,因而其出口贸易不仅要接受发达国家的歧视性定价,还面临着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一旦本币汇率升值,价格优势丢失,原来拥有的国际市场会迅速被其它发展中国家所占领。本国贸易部门生产出的庞大产品规模只得转销入国内市场,加剧国内商品市场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日用品市场价格水平的下跌。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销售带来国内产品价格下跌,这和本币对外升值带来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共同形成了物价水平整体下降,是同样的效应,即意味着本币对内升值。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素质较低,科学技术不很发达,使得国内产业在适应新的出口形势而进行结构调整时显得更为漫长,物价往往持续地滑坡,低迷不振,把经济拖入通货紧缩的泥潭。因此在外汇汇率管制的情况下,如果本币升值一步到位不再调整,可以说本币的对外升值也会通过市场自身的机制诱发货币对内升值。按照前面的假设,名义汇率不再调整,货币对内升值,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就意味着实际汇率下跌,因而可以抵消名义汇率在前期上升的部分幅度。前文已经论述过,对内升值可以起到减缓进口商品涌入的速度,为出口商压缩生产成本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其实质是市场通过自身的力量影响货币价值而进行的自我恢复性调节。这种市场性的调节会带来市场机制的通病:作用链条长,时间缓慢、形成资源的浪费。要充分认识到市场自我的调节机制对货币对内价值的作用,使之尽量为国民经济发展施加正面影响。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一时间大量商品出口受阻,积压严重,只有拿到国内市场上出售,致使供过于求,物价下跌。而货币当局没有预测到这种现象,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剧了通货紧缩的程度,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只有依靠后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力度去刺激经济增长。应当说,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会产生负面作用。

四、本币对内价值变动对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在国内市场上可以运用货币政策使货币价值变动,即使其对内贬值或升值,对冲本币对外的升值或贬值。比如,在国内市场上,使货币贬值的方法是造成国内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造成的国际贸易的后果一般说来,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因为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能随着物价的上涨趋势多卖钱,出口商却因为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工资等因素的上涨而加大生产成本,以本币计算的出口换汇收益就要下降,减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使出口数量减少。所以,在外汇汇率管制的条件下,本币对外升值,而对内贬值,对出口商会产生双重利空,但对进口商而言,却是双重利好,这样会迅速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导致贸易失衡,所以应该采用货币对内升值的办法来抵冲对外升值给出口带来的影响。这样,出口商便能以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以低的价格出口,改善本币升值的不利局面。但是,又可能出现另一个问题,本币的对内升值,即通货紧缩,会造成国内经济的不景气,是货币当局不愿看到的。这样的货币政策操作便是以牺牲国内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来保证贸易部门的利益,对此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根据实际进行利弊权衡、政策取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在一个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外贸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货币政策则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外贸部门的利益,阻止贸易状况因本币升值而过度恶化,通过贸易部门平稳发展来带动整体经济;反之,如果外贸依存度不高,国内经济运行对通货紧缩反应强烈,则货币政策要侧重考虑整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不宜使货币对内升值,要暂时牺牲外贸部门的利益来保证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

五、利率调整对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论文提纲 篇9

论文摘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同志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同志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同志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提高了全党同志对奉本路线的认识水平。

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同志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为开创世纪之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同志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

内容l991年,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党的基本纲领的雏形,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997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作了具体阐述,并明确概括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和具体化。面对新世纪,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党的行动纲领,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具体依据是:

(一)理论方面

首先是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根据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目标,曾规定和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纲领性要求。同志借鉴了的这种理论表达方式,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其次是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形成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对于在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出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诸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不能顾此失彼,单打一。提出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等。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理论。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党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邓小平理论是其理论依据之一。

(二)实践方面

其一,是吸取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偏离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训。诸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些时期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一软一硬不相称的问题;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存在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讲“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少的倾向;讲金钱多,讲勤劳致富、合法经营少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不规范性,全面、完整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进行了规范,对党的基本路线雍分展开论述菏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使、全党同志髓够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党的基本路线。

其二。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二、同志充分阐发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提高了全党同志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水平

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在讲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时,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重提党的最高纲领,把党的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统一起来,从而把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同志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里,同志高度概括了我们党的各个历史阶段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既提出党的长远奋斗目标—-—最高纲领,又提出党的近期目标——最低纲领。第二,明确指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即现在为最低纲领而努力,是为了实现最高纲领这一大目标。放松了今日为最低纲领的奋斗,就是放松了为最高纲领的奋斗。以往,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虽然坚持了二者的统一,但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的论断。同志第一次明确作出这样的新概括、新论断、新总结,是对我们党在这一理论问题上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认识,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但是为了完成当前的历史任务,而且也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做贡献。为我们党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志提出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依据是:

(一)理论方面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完成最低纲领规定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最高纲领规定的目标的必经阶段和步骤;而最高纲领的目标和任务又指导、规范着共产党人更好地实现最低纲领的目标和任务。共产党人为最高纲领的目标奋斗,只能为在实现最高纲领远大目标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即最低纲领的任务而奋斗。在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把我国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推进了一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二)实践方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