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精选3篇)

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 篇1

晚上用两个小时将不停地讲解,从开始到结束,我记得没有休息过,也没有喝过一滴水。

培训后下面是一个学员发给我他的培训总结报告,写得非常好,如果我们学员都向她一样每次这么认真对待培训,培训的力量就是无穷大。下面我分享下她的培训总结

本堂课程的主题是问题分析与解决,有比较高的实用性,我平时的工作正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为期两天的课堂学习,有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学会探寻工作问题的根源,而不仅是关注问题表象。

在平时的工作中,因为自己的工作经验不足,思考不够深入,看问题总是浮于表面。正确响应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可能的解决办法?如何解决?阻碍问题意识最大的敌人就是:差不多、没关系、没办法、好面子、官本位。

例如在串货号的问题中,以前总是机械的统计数据,汇报数据,至于串货号的原因,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是没有认真考虑过的,认为串货号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换条码是一个纯人工的作业,有人工参与一定不可避免的会有错误产生。这种错误的观念一直到今年才有变化,串货号的货品有自制产品和外协产品,自制产品是仓库条码组的员工自行穿挂,通常错误也比较多,再进一步思考原因有:

1、 自制产品基本为西服、大衣,该类货品颜色款式区分不大,员工不易从外观区分不同货号货品;

2、 现有系统中,车间和仓库交接只能核对总数,不能核对细节;

3、 员工责任心欠缺,没有正负激励,对于差错根源的产生没有追究,没有处罚。

在经过部门的领导的指导后,现在对于每次的串货号差错,都尽力追踪到问题产生的源头,对于无法查明源头的问题,也及时报备到负责主管,引起主管重视,在平时工作加强监督和宣导工作,加强员工责任感。对于现在车间和仓库交接的系统的缺陷,也要积极建议是否可以加以升级改进,纠正人工入库偏差。

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问题本身,而且如何避免问题的再次产生,所以必须要追究问题的根源才能拿出解决对策。

二、 科学管理:掌握问题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运用科学、优选的对比法找出问题最可能的原因与机会,经由事实分析找到原因,然后在事实基础上审核可能的原因。首先所关注的问题与观察到的事实是什么?再全面辨识及发掘可能的原因,并比较诊断事实每一个可靠的原因,最后选择最可能的原因。

老师在这里介绍了一个比较实用的工具就是因果链,即以鱼骨图的形式,先界定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类别,再各个原因类别内穷举各要因,最终确认大、中、小要因,确定解决策略。

在确定原因的阶段,原因的再分析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盲目确定原因只能是与良策背道而驰,在不明确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原因再分析才能正确界定原因。

老师在举例环节,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实例:问题是,在“十一”期间,售后服务部货品返修周期过长,引起门店不满。在原因分析中,有一条是品控部对于产品生产质量把控不严,导致产品返修率增高。

如果原因是产品质量问题,则返修率高应该持续在整个销售季节,在特定的“十一”国庆环境中,最主要的矛盾应该是工厂放假,导致返修时间延长,那么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则不是引起门店不满的要因。

如果在原因分析中,没有正确确定引起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 科学管理:掌握运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有效手段。

高效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步骤:1、明确问题产生;2、产生可选方案;3、评估可选方案;4、做出决策/选择方案;5、实施方案;6、事后评估。

头脑风暴方法是日常工作中常用和有效的问题解决工具,头脑风暴法要遵从一定的原则:

1、 提倡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

2、 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

3、 目标集中,追求设想数量,越多越好;

4、 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

5、 与会人员一律平等,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

6、 主张独立思考,不允许私下交谈干扰别人思维;

7、 不强调个人成绩,以小组的整体利益为重。

我们部门也多次采用头脑风暴法解决问题,在我参与的几次头脑风暴中,有些是不太成功,主要有几个原则没有遵守:参与人员没有独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批评评论他人的设想;主持人没有激发参与人员的积极思考性,导致没有达到设想数量。而且主持、书记、设想的数量也没有事前明确规定,过程和结果都不是很理想。

头脑风暴法不是一群人开大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 心得体会

问题的发生不是最糟糕的,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不去解决才是最可怕的,我们不能以“那不是我的问题”“那不可能解决”“我也没办法”等消极的想法回避问题,必须养成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

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因果链,原因界定和原因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找出原因,头脑风暴法则是常用的产生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

日常工作积累经验,培训课程教会科学方法,两者的合理结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能。

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 篇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习的要求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 篇3

这学期我们学校一年级开始使用苏教版新教材,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x年10月11日星期二下午本校数学组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培训学习,在简秀梅组长对新教材的解读下,我对改版后的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改版后的新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更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书本里面的图画更加鲜艳更加生动了。新教材所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注入了新血液、新精神,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新教材在内容上所做的调整,更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此次培训,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体会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深入钻研,更好的开展教学,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里翱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